即便是那些对美术陌生、没有听过艺术家名字的人,也会对这幅《呐喊》谙熟于心。《呐喊》這幅油画作为20世纪的可怕象征之一,在世纪之交时被大众传媒反复使用过无数遍。广告商、动画制作人、电影制作人以及平面设计师们以它为基础重新设计了也不下上千个版本。如此超高的人气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创作于1893年色粉画(第一版),尺寸91×73.5 см ,现藏于挪威奥斯陆国家画廊
绘制于1893年色粉画(第二版), 74×56 см,现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内
《呐喊》常常被认为是挪威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的第一幅具有表现主义特色的绘画作品,也是蒙克书写“灵魂”这一概念最原始的体现。绘画表现更多依赖于画家创作时的感受,浓烈的红、黄、蓝、绿色彩的构成与大胆扭曲和长短粗细有别的线条运用令世人为之震撼。画面呈现出高超的透视技法。《呐喊》中的人物全身在震颤着,扭曲的面容,惊恐的眼神透露出他无尽的失落感与迷茫感。血红色的背景,扭曲夸张的线条是不可能取自于现实的,它必然来自于蒙克孤独和恐惧的生活经历。这幅作品超越了感官,直击人类的灵魂。
1994年,两名窃贼潜入奥斯陆国家画廊,整个盗窃冒险过程就是一次天衣无缝的计划实施,窃贼们仅仅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将打破窗户、取出画作、关闭信号装置一气呵成的完成了。窃贼的成功得感谢博物馆警卫们的玩忽职守,但后者给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理由——当时正在直播挪威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
绘制于1910年的胶画(第五版),尺寸 83.5×60 см,现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内
而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所经历得第二次被盗过程,则十分的简单粗暴,根本毫无技术含量可言。2004年,蒙面抢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枪闯入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他一边举枪威胁馆内的游客,一边将《呐喊》粗暴的从墙上取走。两年后,这幅稍微损坏的油画才被追回并回到了它原来放置的地方。
人们总能通过这幅画看到更多的东西:战争、灾难和动荡是20世纪的象征,而有时候甚至是整个宇宙的变化都与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