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变迁从来都是弱肉强食的选择,大鱼吃小鱼是历史的规律,从来不会因为你是礼仪之邦、正统之国而逃过这一规律,从夏王朝到清王朝,几许风云变幻、帝王更替,其中也掺杂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却没有哪一个朝代像清朝这样一直承受着汉民族的排斥、民间的反叛,甚至到了如今网络上也一片骂声,从清朝立国到灭亡,反清复明的口号一直贯穿着他,天理教、白莲教、天地会等,即使文学创作诸如梁羽生、金庸等,都喜欢打起这一口号来创作小说,这不仅仅是险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也是认知的肤浅。
世上无不亡之国,明朝灭亡了,他有不得不灭亡的理由,清朝的统治者没有出过一个昏君,这在历史上足以媲美秦国,历代君王励精图治但总是得不到主流意识的认可,对康雍乾的辛苦付出置若罔闻,这是汉族知识分子华夷概念的自我优越感,而其中,背负太多艰难的就属雍正了。
雍正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这种传奇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庙堂之策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不仅仅来自于他废寝忘食、宵衣旰食的工作狂付出、不仅仅来自于他对国家积弊的清醒认识和力挽狂澜的大气魄,也来自于民间对他的刻意抹黑,对他个人形象的肆意污毁,比如伪造诏书、杀戮兄弟、不容功臣、刻薄寡恩等。
看到这些污蔑,雍正内心是苦的,他也曾为自己辩解过(《大义觉迷录》),但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直到如今,他的传位诏书才面世,给了他平反,尤其是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给我们刻画还原了一个励精图治、忘我治国的明君形象。
康熙的文治武功足以媲美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他平定三番、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保护雅克萨,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在他光辉事迹的背后,所遗留的问题却更要严重一些,主要体现在继承人问题、财政亏空问题、官僚腐败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没有解决,一直到雍正继位,才开始矫正这些弊端。
雍正采取的是追缴亏空,命令官员限期将所拖欠国家的钱补上,在他的严厉追查下,财政亏空得到了很快解决,可惜最后被乾隆给败光了,但这也不能否定雍正为稳定国家财税方面的艰辛努力。
雍正在继位时就下诏书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过之。”正因为他四十多年来以旁观者的清醒看待朝廷大事,所以深刻知道如果不改革,康熙创造的盛世将岌岌可危,于是,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因为这些改革,让他得罪了全天下的士绅、读书人和官僚,他的不好的名声正因为如此。
一是“士绅一体纳粮。”在整个封建社会,读书人是有特权的,在考取举人后就可以免除赋税,许多人钻这个空子,或者找关系、或者直接买得名分,从而逃避国家赋税,雍正的改革正是针对这一类人,这就直截了当不留情面地剥开了沿袭几千年的读书人特权,陈世美因为得罪了读书人,结果变成了负心汉的代表,雍正得罪了全天下的士绅和读书人,还能讨得了好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对弘历说:“要得罪读书人就由朕来得罪吧!”雍正是预料到了他改革的后果的,但他大无畏的改革精神让他毅然决然地投入其中,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国家。
二是“火耗归公”,自从张居正“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之后,上缴国家的税收全部以银子的形式上交,但从民间收上来的各式各样,所以地方官要将它进行熔炼重铸后统一样式在上交中央,而在熔铸过程中产生的损耗称之为火耗,这是地方官员捞外快的主要来源,现在雍正要把他收归中央,地方官敢怒不敢言,但怨恨在所难免,于是,掌握历史话语权的读书人和官僚联合起来,在暗中和雍正作对。
雍正的改革步履维艰,他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出现一个志同道合的田文境就大肆褒扬,但他太难了,在他执政的十三年中,每一天都是忙碌和心力交瘁的一天,他也想歇歇,然而现实的逼迫,让他根本停不下脚步来,只能用视死如归千万人吾往矣的壮士精神砥砺前行,虽步履维艰但从不退缩。
但雍正还是结束了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民间传说他是被吕四娘所刺杀,脑袋都找不到,二月河说他是因为占有的女子最后发现竟是他的私生女,羞愧难当饮药自尽,无论哪一种结束方式,对这位雄才伟略的帝王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我们惋惜着上天为什么不多留给他一些时间,让他的政治抱负能够顺利实现。
历史如烟云,往事不可追,雍正这样的汉子,这样的皇帝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