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红釉与郎窑红的区别(祭红釉配方)

古玩收藏 82℃ 0

霁红与郎红同属于景德镇高温铜红釉,以铜为着色剂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由于用料稀有、烧制难度大,被称为我国最珍贵的红釉瓷。

霁红,也称祭红,初次烧于元代景德镇,以铜为着色剂,经1200——1280℃高温烧制,烧成后的霁红釉面呈失透状,釉色稳定深沉,色不脱口,釉不垂足,釉水均匀厚重,口沿和底足有整齐的白色边线,以明初永乐、宣德的鲜红、宝石红最为有名。

祭红是明、清红釉器的发展主线,影响深远,从文献记载中可知,祭红、霁红、鸡红、积红、宝石红都为同一品种,祭祀专用。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郎红出现时间较晚,在霁红之后,传说康熙喜欢明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经模仿创造出一种似像非像的红釉,这是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监理窑事时所烧创,因此就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郎红。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

从配合、工艺、烧成等情况推测,当时并不是有意识的创造此种色釉,很有可能是仿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只因釉料配合、釉层厚度及烧成制度控制不当,以至形成了另一种流动性甚大,具有大片裂纹、色调最为鲜艳的郎窑红釉。

郎窑红自诞生便以釉色和稀罕,名闻天下。与郎廷极同时代的文人刘廷玑称郎窑红“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民间则有“若要穷,烧郎红”一说,说的是郎红釉的烧制难。

?二者不同如下: 釉色

虽然都是红色,但是霁红的釉色凝厚莹润,釉面呈失透感;全器釉色稳定均匀,没有什么变化。

祭红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

郎红釉面郎红流动性强导致器身通体上下变化很大,口沿露白,越向下越浓厚,色泽淡若鸡血,浓似牛血,微妙变化十分美妙。玻璃光泽强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夺目。

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纹现象偶尔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桔釉现象,对比之下可见,明代的桔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纹则较乾隆朝大。

?口沿

霁红与郎红最大的不同是脱口特征,霁红基本上色不脱口、釉不垂足,有明显的“灯草边”。

郎红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釉泡

放大镜下,霁红釉泡密且大,郎红釉泡稀且小。

用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既细小又稀疏;清代祭红的釉泡相对较大、较稠密,而永宣祭红釉的气泡分布,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却个子大,大得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冰裂纹

霁红釉面光滑无纹,郎红釉面由内而外生出大块冰纹。

郎红的釉层内开有大小纹片,祭红无纹。

实践经验表明,极大多数玻璃釉容易出现开片。所谓“玻璃釉”就是玻化比较完全、具有较强玻璃质感的釉。郎窑红就是一种玻璃釉,且釉层较厚,故易出现开片。祭红釉的玻化程度较差,釉层中存在大量气泡、析晶及残留石英等,它们能够阻止裂纹的延伸。除此以外,祭红釉的胎釉配方合理,不会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匹配而产生开裂。由于采取了合理的工艺措施,所以祭红釉不容易出现开片。

?底足与器内

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

?款识

康熙的官窑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带上款识,但郎红器均无款;而祭红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缽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责任编辑:清卿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