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的时代;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这一时期也是社会形态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帝国,在文化艺术领域,除了汉民族自身的文化艺术成就之外,还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在书法艺术方面,中国古代书法在宋代出现了一个高峰;宋代书法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三位书法家。
苏轼和黄庭坚在书法上各有特色,但是他们之间又有共同点,那就是都推崇“二王”传统,将“二王”书法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两人都重视法度,提倡学书要从点画、结字、章法入手。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书法家。
苏轼于书法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他将“二王”传统与自己的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将“二王”书法推向了新的高度;苏轼的书法不尚奇峻,而尤重蕴藉秀丽。
其用笔如锥画沙、屋漏痕,以秀取胜;其结体宽绰疏朗,中含俯仰之致;其字形扁阔,犹如“惊弓之鸟”,但又有“凤凰展翅”之势;其墨色浓淡均匀和谐,犹如“行云流水”。
苏轼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苏轼对书法艺术的贡献,还在于他对书法理论的贡献,苏轼的《书史》有言:“苏、黄、米、蔡,唐人中称第一,为书家之冠,以后未有过其右者。”
苏轼所主张的“二王”传统与自己的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在宋代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苏轼强调学习“二王”书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二王”书法的精髓与自己的审美意识结合起来。
他说:“天下书法虽殊,而笔法则一。”苏轼认为学习书法要从点画、结字、章法入手,并提出了“一笔点画皆是精神,一行文字皆是情性”的书法创作观;苏轼在这方面的论述和他强调学习“二王”传统与自己审美意识结合起来是分不开的。
苏轼还提出了“学书当于临帖,临帖当于背贴”的理论。
他说:“盖尝读古人碑志,往往见其笔法、墨法、章法、气韵之妙,莫不有其人;而欲求古人笔法,又莫能如其人之妙,故临之愈久,识之愈真,正不必能合于古人也。且所谓意在笔先也,此学书之要而已。”
苏轼这一理论对后来的书法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许多书家所接受;苏轼在书法实践中不断追求艺术上的创新,他提倡学习“二王”书法的同时又要求学习自己的审美意识,在他所倡导的“二王”传统与自己审美意识的结合下,苏轼将“二王”书法推向了新的高度。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对宋代书法影响很大,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黄庭坚的书法创作题材广泛,自成一家,黄庭坚继承了苏轼的传统,以“二王”为宗,笔法精湛而又多变。
他的书法风格潇洒恣肆,清新雄健,洒脱自然;他在点画处理上灵活多变,善于用墨和笔法来表现不同的韵味;其点画、结字、章法都很精妙。
黄庭坚书法最大的特点是崇尚自然,追求灵动潇洒之美;他对“二王”法度非常崇尚,主张学习古人必须先从点画入手,并要从点画入手才能学到古人书法的精髓。
黄庭坚的点画变化丰富,笔法雄健,章法奇特,他的点画多以侧锋取势,运笔多向右下,转折处多以逆入平出的方式,使转时也多用逆锋。
黄庭坚的点画结构很有特色,他常在一个字中进行对比,使其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川”字,他在左侧写得较重,在右侧写得较轻;“游”字左边写得较重,右边写得较轻;黄庭坚的结字也很有特色,他认为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
例如“二”字上面两个“土”字大小不同、间距不一;他在书写时将字的大小和间距进行了巧妙的处理,使得整个字显得灵活多变。
黄庭坚的书法有明显的书卷气,其书法作品多是信札,书写时一气呵成,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气息。
他的书法作品往往通过笔画的变化来体现书法中“势”和“意”,不拘泥于字法;在结体上也多以纵势为主,不追求险劲,而是追求疏朗和自然。
黄庭坚在点画处理上非常重视气韵和神采,他认为这是书法的关键所在,黄庭坚非常注重笔法的变化,他将字写得疏朗、灵动、自然,他强调点画要有气势,点画要有精神,这也是黄庭坚书法最具魅力之处。
米芾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也是当时北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米芾在书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融合了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等人的书法精髓。
米芾曾在《蜀素帖》中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吾书为第三”;米芾在书法上对“二王”书法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他认为“二王”书法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并将此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米芾在学习“二王”传统中,比较注重用笔技巧和结体变化,在用笔技巧上,他非常注重用笔的提按和顿挫。
他认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米芾提倡“尚意”的书法风格,而这种风格就是宋四家之一的苏轼所倡导的。
蔡襄
蔡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在书法方面,蔡襄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独创了“蔡氏书法”,并创立了“瘦硬通神”的书体。
蔡襄的书法是在“二王”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独创而形成的;蔡襄的字体不受他人影响,既有魏晋风骨,又不失隋唐之劲健。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使用的工具;因此,他在楷书、行书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他的楷书如《九成宫醴泉铭》《洛神赋十三行》等都是书法艺术上的杰作。
蔡襄以自己独创的“蔡氏书法”独步书坛,也使得“蔡氏书法”成为了一种书体,蔡襄的行书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书法,他的行书没有过多的技巧,但是却有一种洒脱、飘逸之美;《南柯记》就是蔡襄行书中的代表作之一。
蔡襄的草书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他在书法中吸取了颜真卿、黄庭坚等人的笔法,又在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擅长草书,又曾拜入苏东坡门下学习书法,所以蔡襄也是苏东坡的得力弟子,他写出了一种流畅、飘逸、潇洒而又充满动感和力度感的草书,这种草书既有颜真卿、黄庭坚等人的特色,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被人称为“瘦硬通神”。
苏黄两家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影响
苏轼和黄庭坚在书法风格上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对“二王”书法推崇备至;苏轼在书法创作上主张从“二王”传统中汲取营养,从《兰亭序》《祭侄文稿》等作品中感受其厚重之美。
黄庭坚在书法创作上也很重视法度,他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推崇备至,甚至认为“凡作一字,须是一篇”。
黄庭坚在学习“二王”书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丰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轼和黄庭坚都对书法产生了很大影响,苏轼主张学习王羲之等人的书法风格,将“二王”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黄庭坚也以学习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为己任,提出了“一笔书”理论。
可以说,宋代书法的繁荣发展,与他们三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苏轼的书法风格以其厚重浑厚、豪放洒脱、大气磅礴而著称于世,尤其是他的书法作品《寒食帖》,更是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以其清奇俊逸、超凡脱俗而著称于世,他的书法作品以狂放著称,尤其是他的草书作品更是如此。
黄庭坚曾在《山谷题跋》中说:“吾书虽不甚高,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以其狂放不羁而著称于世,尤其是他的草书作品《自叙帖》,更是被后世誉为“神品”。
黄庭坚在书法理论上提出了“一笔书”理论,他认为写书法要有“一笔”的精神,这正是他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
宋朝书法艺术的总体特点
宋朝的书法艺术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
其一,在书体的形式上,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楷书主要以柳体、颜体为主,行书则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
其二,在书家的数量上,宋代书法名家众多,但是书法精品却很少;
其三,在书家的水平上,虽然苏轼、黄庭坚、米芾三人的书法造诣很高,但是他们的作品却并不多见;
其四,在书法风格上,宋代书法家们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在继承古代传统上却有明显的不足;
其五,在艺术观念上,宋代书法艺术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转变,宋代书法家们摒弃了魏晋时期的“尚韵”观念,开始向“尚意”观念转变;这种转变是宋代书法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结语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到了唐代,书法艺术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宋代,书法艺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书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名家,他们各有风格,都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幅大书法家都是宋代书坛上的大家。
他们三人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三人都对中国书坛产生过深远影响。
宋代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而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又占有重要地位。
1.《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赐新赐书碑》,上海博物馆藏。
2.《宋苏轼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苏轼诗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