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历史(东晋到南北朝的演变)

古玩鉴赏 93℃ 0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是司马懿《征辽东歌》里的名句,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司马家扫除了所有反对派,独揽了魏国的军政大权。然而,司马昭还没来得及践行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就一命呜呼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没有太多政治班底,只能靠Title来获得威望了,所以篡位就成了他最好的选择。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曹奂让位,魏国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14年后,晋灭吴,才最终结束了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王朝。

三国归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本以为大一统的和平时代即将到来,谁曾想,晋朝统一中国不是晋朝的开端,而是晋朝的巅峰了,接下来的全是下坡路。你将见到一系列的阴谋、篡位、谋杀、混战,所有负能量的东西都会悉数登场,刷新你的认知。

西晋疆域图

其实晋朝刚开始时,司马炎还是办了些实事的。毕竟自己活在老爸弑君的道德阴影之下,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宽待汉朝遗族,获得了蜀汉人民的支持。然而,晋朝建立仓促,政治体制基本承袭了魏国的建制,魏国的世家显贵基本都成了晋朝的开国功臣,位高权重。士族阶层与平民阶层的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日益严重。

著名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世间罕有的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然而,石崇看后,直接用铁如意把它敲碎。王恺非常震惊,石崇却说:“不要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从家里拿出一堆珊瑚树,有三尺的,有四尺的,举世无双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自感失落。

石崇与王恺斗富

“见多识广”的读者可能看着眼熟。没错,爱情动作片《3D肉蒲团》中未央生在绝世楼初次见到宁王时,就是引用的这个桥段。可想而知,在当时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这样的士族把持朝政,整个社会会是一种怎样的剑拔弩张的矛盾状态。更何况司马炎的继承者司马衷是个低能儿呢?

司马衷低能到什么程度呢?著名典故“何不食肉糜”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多么的愚蠢。

司马衷

既然司马衷无法治理朝政,就只能靠女人了,那就是他的老婆,贾南风。这个贾夫人可不简单,别看相貌丑陋,但看到自己老公这么弱,就想着如何能够篡夺朝政。于是,她联合司马家的王爷们开始政变。把持朝政后,除了残害忠良,败坏朝纲,包养男宠外,基本没干啥好事。司马家的王爷们集体怒了,开始为了各自的利益打起了算盘,各自召集军队,开始互相攻伐,史称“八王之乱”。

贾南风

八王之乱作为司马家的内乱,居然持续了16年之久,王爷们完全不顾朝纲,不管百姓死活,就知道互相PK,甚至不惜借调边境军队。更有甚者,开始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部落借调人马。这些少数民族一看,中原王朝那是一团乱呀,于是也打算过来凑个热闹。于是,少数民族纷纷南下,来到了中国最繁华的北方地区,这就是“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中的五胡指的是匈奴、羌族、鲜卑、氐族、羯族,连起来就是“匈奴抢鲜卑的姐”。这些少数民族原本是游牧民族,从草原搬到了平原,生活习惯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居无定所的游牧,变成了农业耕种的定居。从此,中国北方开始胡汉杂居,还有很多汉族人则开始南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族人的大规模南迁。

五胡乱华

这就给中国的文化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北方是中国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代表了汉族文化的正统。而当北方住满了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人混居通婚,让北方的汉族血统越来越不纯正。而南迁的汉人,在南方则较少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汉族文明。所以,南方的汉族人是更接近古代纯种汉族人的血统。

语言是一种文明的符号,如果你现在想了解中国古代汉语发音是什么样的,那么听听闽粤方言,这种与“普通话”差异甚远的南方方言其实是更接近中国古代发音的。这就是因为在三次大规模汉人南迁的过程中(晋朝、宋朝、明朝),南方的汉族文化相对北方越来越变得更纯粹一些。

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系列的小国家,进一步加剧了混乱程度,而且他们更加野蛮血腥。

《晋书》记载:“邃自总百揆之后,荒酒淫色,骄恣无道,或盘游于田,悬管而入,或夜出于宫臣家,淫其妻妾。妆饰宫人美淑者,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即便看不懂古文,也能从上面的文字中大致看出当时的血腥和恐怖。但即便如此,当时的少数民族也纷纷以汉朝为荣,全然不顾自己的民族身份,就敢贸然高举汉朝大旗(有点像日耳曼民族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实与罗马帝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以恢复汉朝的名义称帝,建立所谓的“汉”,真以为是个姓刘的就可以自称为汉。后来其庶子刘聪篡位,攻占洛阳,杀害晋怀帝,又扫清了长安的残余势力,西晋就此灭亡。后来又经过一系列的篡位和弑杀,中山王刘曜夺取帝位,并改国号为“赵”。后世将刘渊和刘曜建立的王朝并称为“汉赵”,也叫“前赵”。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随着西晋的灭亡,中国历史解开了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混乱程度足以成为无数中学生历史课的梦魇,那就是“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

为什么这么乱呢?因为这个时期中国碎裂的“太细”了,中国北方小国林立,很多小国连史书都懒得记载了。但如果梳理主线的话,其实也不是很乱。

东晋十六国: 南边:东晋

北边:十六国(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

南北朝:

南朝:东晋?宋?齐?梁?陈

北朝: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统一:北周?隋朝?隋灭陈?大一统

南北朝形势图

南边相对简单,因为南朝都是汉人王朝,因此南朝的东晋、宋、齐、梁、陈,被认为是延续中华历史的正统王朝。其中刘裕宋朝是时间最长、疆域最大的,国祚59年,历经十帝。为了区分历史上的两个宋朝,将刘裕建立的宋朝称为“刘宋”或“南朝宋”,将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称为“赵宋”。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

北边则复杂一些,首先是五胡建立的小国家,排得上号的包括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这十六个国家,因此也被称为“十六国”。通过不断的征讨、分裂,北魏首先统一了北方,然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然后北齐又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灭了北齐。但由于北边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因此其国号大多不被排入中国正统王朝的序列。

是不是够混乱的?那么在这么混乱的情况下,文化又扮演了什么角色的?在城主看来,有三个特点值得一说,那就是清谈、避世、汉化。

清谈

所谓“清谈”,是在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士族阶层的文化交流,他们热衷于谈论一些虚无空泛的概念,比如动与静、多与少、大与小、空与满等等。其实魏晋时期的空谈是有点类似于西方哲学对宇宙、人生等研究的,但中国哲学思想从一开始就是服务于政治民生的,是一种务实的理论。因此,魏晋时期的清谈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也因为清谈之风的确对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实际作用而备受批评,后来才有了“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论点。

桃花源记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人口锐减最剧烈的时期,从晋朝建立时中国的6000万人口,恐怖的减到了隋朝建立时的1000万人口,全国五分之四的人死于这场大混乱中。祈求离世避祸成了百姓的一大诉求,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最著名的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居住在“世外桃源”,“不知有汉,不论魏晋”,安心耕田种地,不问世事纷扰,成了社会大众心底最真切的祈祷。

拓跋宏(元宏)

在少数民族纷纷南迁进入中原之际,汉族人也展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强大本领,就是“把敌人变成自己人”。胡汉杂居的同时,胡人纷纷被同化成了汉族人,最终不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族人,而是少数民族变成了汉族人。甚至,有的少数民族心甘情愿主动称为汉族人,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本是鲜卑族王朝,复姓拓跋,拓跋宏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公开要求全国上下一律汉化,要求说汉语、着汉服、行汉礼,甚至连拓跋复姓也改为汉姓“元”。可见汉族文化的强大魅力,这种魅力在后来的宋朝、元朝、清朝也不断展现。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阐将帝位禅让给丞相杨坚,北周灭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市),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近300年大分裂局面。

然而,隋朝是承袭了鲜卑族的北周,那么杨坚究竟是汉族人还是鲜卑人?中国历史上的荣耀王朝隋唐盛世,究竟是汉族人的王朝还是鲜卑族的王朝呢?我们后面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