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冕冠(古代帝王头冠)

古玩鉴赏 239℃ 0
本文作者黄强

观戏曲,看电影,经常看到中国古代的帝王头戴高峨的冠帽,冠前垂着长长的珠丝,目不斜视,威武庄严。不免生出疑惑,这是怎样的帽子?这垂下的长长珠丝又有什么作用?

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本文要说的冠冕。当然说珠丝是外行话,套用的是如今的流行语,其名称为“旒”,我们先要从冠说起。

【图1,汉代武梁祠画像石帝舜冕服像】

冠就是古代的帽子。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表明已经长大成人。冠礼要戴特殊的头饰,也只有贵族才能行冠礼,戴冠饰。相传早在夏朝就有了礼服、礼冠制度。早期的冠形制很简单,就是在发髻上加一个罩子,不能覆盖整个头顶,其样式与用途与后世的帽子区别很大。古代的帽子有多种名称,冠、冕、弁、帽、巾等,戴在不同身份的人头上,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场合,其名称也就有差异,总体上都称冠。

【图2,楚王冕冠】

冕在上古时期的西周就已经出现,毛公鼎铭文中有“虎冕练里”。冕是冠的一种,也叫冕冠,亦称旒冕,俗称平天冠,是古代帝王、诸侯与卿大夫所戴的礼冠,说白了冕是顶上有平版的冠帽。

【图3,汉墓画像冕冠】

冕冠的形制,顶部有一木板,叫“延”,又名“冕版”。覆盖在冕冠顶部的板状饰物,用木头做成,外表裹细布,上用玄色(黑色),下用纁色(浅红色);通常做成长型,前圆后方,前部低,后部高,约高一寸。在冕版的前后两端垂有数串玉珠,名为“旒”。

【图4,冠冕部位示意图】

古代以旒之数目的不同来分别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冕冠等级,帝王旒之数目最多,为十二根,诸侯为九根,上大夫七根,下大夫五根,士三根。垂旒之意,一是表明等级,二是旒可遮挡视线,令戴冠者目不斜视。就是说冕冠前旒的多少,标明等级差别,旒多的官大,旒少的官小;冠前的垂旒,遮挡部分视线,目的是让戴冠的人目不斜视,不听信谗言。

在冕冠的冠身两侧还开有小孔,名“纽”,插入玉笄,以便将冠体固定于发髻处,在玉笄顶端结有冠缨,名“纮”,使用时绕颔而上,固定于笄的另一端;两耳附近个垂一段丝绳,上悬一丸状玉石。周代以前的冕冠形制,至汉代已经失传。汉高祖刘邦开创汉朝基业,汉初祭祀,多用长冠。长冠,又叫斋冠、刘氏冠(刘邦创制),高七寸,广三寸,制如板,一般以竹皮作为骨架,冠顶造型扁而细长,用布帛为系带,固定冠。东汉明帝时,召集儒生参考经籍,重新制定冕冠制度。

【图5,隋文帝杨坚冠冕图】

中国古代的帝王头戴高峨的冠帽,冠前垂着长长的珠丝,目不斜视,威武庄严。这就是冕冠,以垂旒多少区别职位高低,帝王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三旒。垂旒之意,让戴冠者目不斜视,不信谗言。

【图6,北朝戴冕冠的皇帝】

自汉代以后,冕冠历代沿袭,其形制历代有所变易。如晋代将冕版加覆与通天冠上,称为“平冕”;北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冕由传统的十二旒增加至二十四旒,前后是四十八旒;北周时期的冕服制度复杂,名目繁多。天子有十二种冕服,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元冕、象冕、山冕、鷩冕、衮冕等。唐代以后以“天河带”代替结冠之纮。

【图7,明代戴冕冠的帝王】

到了明代,虽然还有冕冠,但是只局限于王爷,如明鲁王朱檀墓用过冕冠。明代皇帝不戴冕冠,而用乌纱折角向上巾、翼善冠,万历皇帝就使用过金质翼善冠。1644年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在煤山上吊,明王朝的灭亡,汉人创立的冕冠制度及其形制也随之被废。

【图8,明代鲁王朱檀冕冠】

服饰史新著《古代服饰与时尚》《古代军戎服饰》《六朝人的衣柜》,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