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简可靠吗)

古玩鉴赏 238℃ 0

云梦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还有笔、墨、砚的书写工具。这些竹简长23.1~27.8cm,宽0.5~0.8cm,内文为墨书秦篆,创作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是研究秦朝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历史及中国书法的历史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简长27.5cm,宽0.6cm。内容分类整理后,共分十部分:《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书名为后人整理拟定。

竹简中共收录秦律十八种,计202简,内容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每种律文均为摘录,而不是全文,律名多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时至今日,还没见到过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即是睡虎地云梦竹简所载的秦朝条文。

据专家鉴定,睡虎地秦简是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此简的字形结构已渐渐脱去象形,向符号靠近,省繁就简,变长形为方扁形;笔画刚柔相济,肥瘦兼有,变化多姿,改弧曲为竖直,去连带而呈点势,横画挺平扁长,略带波磔,突破了古文字的形体格调,“展现出隶书的某些特征,为过渡到汉隶创立了基础”3。

从简中可以看出字体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比《青川木牍》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汉代古隶书体中的蚕头燕尾、方圆兼济、一波三折等笔法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是典型的秦隶字体,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

里耶秦简

里耶,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现在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

里耶秦简是2002年6~7月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了三万多枚秦代简牍。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简牍,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0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正史中关于秦朝的记录不足千字。专家认为,里耶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它是继兵马俑以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发现,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4

在此之前发现的秦简,“最重要的有湖北云梦秦简1155枚(另有80枚残简)、甘肃天水秦简460枚、湖北龙岗秦简283枚、木牍1枚、湖北荆州王家台秦简800余枚、四川青川秦牍1枚等。历次出土的秦简总数也不超过4000枚,尚不及此次里耶发现的秦简数量的七分之一。”5

这批简牍大部分记录着秦王政(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间(公元前220~前209年)的历史,一年不少,记事详到日月,是我国最为丰富、最为珍贵的秦代原始公文档案。它以鲜活的文字形式填补了秦代历史的大段空白,其大量的史料信息将独立构建起崭新的历史篇章。

秦简出土的同时,发现了年代分别为西汉和东汉的2座古城,尤其是“一号古井”近3万枚秦简的出土,可称得上是中国考古界近50年重大发现,填补了湘西地区乃至全国秦汉时期古城,尤其是秦代古城考古的空白。按我国考古界泰斗、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张忠培为首的专家们鉴定并赞叹那样:“里耶秦简的考古价值可以和殷墟甲骨、敦煌文书相媲美,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6

据负责发掘和清理里耶秦简的张春龙副研究员介绍,里耶古城出土的简牍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秦隶),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里耶秦简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以及秦朝的书法进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

2008年10月22日,清华大学宣布,2100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入藏清华7。其中,发现的《尚书》佚失的篇章属首次出现,竹简是今年7月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

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预计整理后为1700支。经过11位学者组成的专家组鉴定,这批“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300~2400年左右,应出土于古代的楚国境内。

“清华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cm,最短的不到10cm。李学勤教授说,战国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只有零散的出土。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两次发现大量的战国竹简书,分别为800支和1000多支,所以“清华简”可以说是目前数量最多、而且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发现了失传的《尚书》篇章。《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六经之首,为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9篇流传了下来。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

另外,“清华简”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篇编年体的史书。该书所记历史上从西周初起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容。此外,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与《周易》有关的哲书等,都是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

这批竹简是国内目前发出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该批竹简对研究战国时期文化、楚国历史以及古代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