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名家(石慧儒单弦)

古玩鉴赏 81℃ 0

继四大派之后,还有一些活跃在单弦艺术舞台上的名家,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单弦名家(石慧儒单弦)

李志鹏,本名李德年,1934年7月生于天津。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单弦艺术。1947年拜师荣剑尘,据他在《追忆恩师荣剑尘》一书中回忆:荣师课徒,采用启发、诱导、因人施教的方法。他知道我幼而失学,就在练功和家务外每天教我练字临帖,有空儿还给我和他的外孙子讲一些历史、文学典故。他说:“唱单弦的人要有书卷气,叫人家一看像个念书的人。但还要真念书,写一手好字。要知道胸中无书很难唱好,要多读书才能长本事。”今天我能拿起笔写字,全赖于荣师的教诲。

在教唱时他说:“先学‘岔曲’是遵法而入;次学‘腰截’以奠其基;转学‘快书’(联珠快书),心板扎实,手口如一;后学单弦以通其道。岔曲、腰截儿是单弦的基调,使学者韵味正、行腔圆,发声吐字准确;快书是练节奏,练嘴上的功夫,身上脸上好看,手眼一致,有了这些基本功再学单弦就不难了。”我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学的。与此同时还学习武功,如站架、踢腿、拉云手等。

我刚到北京不几天,荣师就带着我出城,到西直门外三贝子花园附近的朝阳庵茶馆听“过排”。八角鼓票友在这个茶馆演唱历史悠久,每月是逢五排十的日子都“过排”,班头是赵俊亭先生。荣师给我一一介绍这些前辈师长:恒四大爷(韩洁远)、德二大爷(德润田)、德四大爷(德俊峰)、叶三大爷(叶绍光)、金大爷(金小山)、赵二叔(赵俊亭)、秀六爹(秀翠峰),师哥果振文、王毓真、穆海亭等。

与前辈们见过之后,便听“过排”。听完“过排”在回家的路上,荣师说:“这不是光为了叫你听听,要学会听,要学会品味,要学、要练、还要看,眼不能穷,耳不能穷。”凡朝阳庵茶馆过排的日子,他有功夫就带我去,后来叫我自己去听 “过排”。我在这个时期观摩了很多前辈演唱的单弦、陆瑞卿的联珠快书,陈月坡的琴腔等等。

而后荣师带我去哈德门(崇文门)外花市三条三友轩茶馆、护国寺内东海茶馆、西直门内沟沿儿古月轩茶馆、庆平轩茶馆,听东西城票友“过排”。他说:“不论谁唱的都要仔细听,好的要听要学,不好的也要听,知道他的毛病,自己要防止。”

荣师经常对我说:“上台要心平、气平、手稳、眼准。忌‘慌’、‘愰’。演唱时慌,容易心浮气躁,慌神也容易出错儿。唱词、唱腔、动作、感情节奏都要瓷实,愰是不准确不扎实的意思。”

荣师授课时,不怕劳累,不嫌麻烦,不仅一字一句、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地教,而且教一个段子还有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性格、 心理、感情、故事出处、时代背景一一讲说清楚。

记得我学《胭脂》时,他取出《聊斋志异》先按原文讲一遍,并教我背熟原文及判词,然后逐句地讲解,最后才教其唱法。他说:“这是受之于心,命之于口,唱出来才能‘披买卖’(指进入角色)。不是把唱腔唱对了为止,要唱出‘七情’来,同一个牌子其唱法不同,就是因情行腔,达到声情并茂,才能唱谁像谁。”他还说:“跟我学别学我,要唱出你来,将来唱得有了年份了自然就走到破法而出,这非一日之功。”

1956年参加红桥区曲艺团曲剧队任编导兼青年队教师,曾参加了《摩合罗》、《清宫秘史》等多部曲艺剧的演出,1966年转到工厂直至退休。90年代中叶重返舞台,在天津、北京各大曲艺演出场所演唱单弦岔曲,与刘洪元、廉月儒、张伯扬等老演员并驾齐驱活跃在曲艺舞台十余年,是京津一代德高望重的单弦表演艺术家。

他从艺60余载,不仅继承了乃师的艺术风格,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他台风文雅,功架潇洒,文武兼长。代表曲目有《武十回》、《杜十娘》、《王佐断臂》、《细候》、《翠屏山》、《瑞云》、《钟馗嫁妹》、《褚遂良》等。

刘洪元,生于1923年5月5日,天津人。自幼酷爱曲艺,17岁时开始对谢芮芝先生的单弦艺术发生浓厚兴趣,自己曾回忆说:“第一次听谢芮芝先生的演唱是在电台里转播的实况,头本《卓二娘》。怹那别具一格的声腔,幽默的语言,热烈的舞台效果,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与谢派单弦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一位谢先生的追星族。”

解放初期,谢芮芝先生再次到天津,在南市“大新声茶社”演唱,住在茶社附近的惠联公寓。这时的刘洪元对谢老的艺术痴迷已久,也在基本唱腔上有了一定基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拜在谢老门下,把谢派的演唱风格继承下来。他的诚实态度和天生直率以及忠厚的为人,很快便取得了谢老的喜爱和信任,后又真诚地把谢老接到自己家中,给谢芮芝先生磕了头,成为了谢老入室弟子,也是后来继承谢派单弦惟一嫡传弟子。

此后,他一面照顾家中生意,一面全身心地投入向谢老习艺,因谢老毫无保留地尽心传授,使得他的演唱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这一时期,还常和谢老三子舒扬先生切磋技艺并与谢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刘洪元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天津北大关“志诚信茶社”,是因当时园子缺场,由朋友推荐后又征得谢老同意才去的。连演了三天,曲目是《高老庄》、《马介甫》、《胭脂判》。当时的演出效果极佳,一炮打响艺惊四座,博得满堂彩声。后来因茶社老板马四先生和观众的盛情要求,又续了三天演出。结果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在天津曲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因为社会变迁,私家生意有所限制,商业买卖不好做,所以他能得以更多时间来研究谢派艺术。

1962年,天津举办第一届"津门曲荟",刘洪元荣幸地参加了单弦专场演出,再次唱了拿手曲目《高老庄》。一曲唱罢,观众如醉如痴,掌声经久不息。曲艺界对这次演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是参加演出的惟一业余演员,遗憾的是刘洪元一生因种种原因终未能迈入专业曲艺团体。

“文革”时期,刘洪元虽没有遭到游斗和批判,可是为了响应“备战备荒”疏散城市人口的号召,举家迁至天津东郊贯庄,加入生产队当了农民,过起了农家生活。这里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比起其它同行们的遭遇还算是幸运。他当时每天除了下地劳动外,回到家里有时间就偷偷地整理谢老留下的那些传统段子。后来,公社组织文艺演出,找他唱现代革命单弦,虽然唱的是新词,在腔调上却自己加工,那韵味十足的谢派风格,依然能够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改革开放后,刘洪元又迎来了第二个艺术青春。天津市民族曲艺团诞生了。该团是以专业演员组织的一支的业余团体,演员有孙玺珠、杨芸、周秀芳、廉月儒、二毓宝、朱凤霞、杨凤杰等,还经常聘请王毓宝、小岚云、郭荣启等艺术家助演。团长由大家共同推举刘洪元担任。这一时期刘洪元恢复上演的曲目繁多,如《武十回》、《卓二娘》、《金不换》、《翠屏山》、《马介甫》等。这些曲目都结合了刘洪元自身天赋条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在承袭谢派单弦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

1992年,文化局领导有意向全国曲艺工作者展示天津业余曲艺团的风采,把第七届津门曲荟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分派给了民族曲艺团。团长刘洪元不仅掌握全面演出的安排而且还在开幕式上演唱了《高老庄》、闭幕式上演唱了《挑帘裁衣》,这两场演出至今使观众难忘。刘洪元演唱时剧场效果异常火爆,从演唱和表演上他已能全面反映出自身的独特风格。

刘洪元单弦表演风趣幽默,继承了许多“谢派”名段,如:《武十回》、《高老庄》、《蝴蝶梦》等。他的表演总能赢得观众接连不断的掌声,享誉津门曲坛。在表演的过程中,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老段新唱,对待新曲目和新曲牌的创作一丝不苟,反复推敲。除了单弦之外,他还能演唱老鸳鸯调,并为鸳鸯调名家朱凤霞创作了《红娘》、《秦香莲》的鸳鸯调新作,经朱凤霞演唱后,大受好评。

廉月儒,生于1935年,天津人,原名陈秀芳。从十岁开始,师从单弦老艺人华廉仲学习鼓曲单弦。她以其聪颖的天资,甜润的嗓音,超强的领悟力,赢得了老师的偏爱,故而进步飞快,十二岁时已经与其师姐石慧儒同台献艺。解放后加入天津市红桥区曲艺团,业务水平精湛,成为是业内公认的石慧儒接班人。

她擅演以《水浒》、《聊斋》、《红楼梦》、《今古奇观》、《三言二拍》等我国优秀古典文学名著为题材所编写的唱段和岔曲,由于在原著中,对情节、人物的描写都比较细腻,所以诠释起来,更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于是她就研究原著,多听同行的演唱,多看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集众家之长于一身,以达到对所唱曲目的深刻理解。

表演时,她总会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对其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身份、动作皆能表现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却又绝不矫揉造作。表演浑然天成,不露半点斧斫之痕,“平凡”而不“平淡”,“天然”二字以盖之。看似平平的举手投足之间把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表现得透彻而深邃,加之其隽秀、儒雅的演唱风格,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无尽的视听享受。她博采众长,吸收各优秀兄弟曲种和戏曲戏剧等姊妹艺术的表演形式,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去粗取精地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从而更大的丰富了单弦曲种的表现能力。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在艺术上已日臻成熟,并又在现有单弦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如在《水莽草》中,她巧妙的加入了【乐亭大鼓】的曲牌,使原本呆板难懂的曲牌,变得轻松活泼,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几乎她的每个唱段,无论在唱腔、表演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在同行中独树一帜。

五十多年的表演生涯,伴随她走过人生大半。但她仍旧尽心追随其一生钟爱的曲艺事业,如醉如痴,乐此不疲,并身负起传承重担。授业之先,她每每把“艺德”二字放在首位,加之几多辛勤的耕耘,无私地传授,回报她的是“桃李”满天下的芬芳。在观众面前,她始终如一地以一颗平常、朴实、真诚的心,赢得了当之无愧“德艺双馨”的良好口碑。其擅长的曲目有单弦牌子曲《武十回》、《翠屏山》、《水莽草》、《巧娘》、《葛巾》、《白帝城》、《霸王别姬》、《宋江坐楼》、《庄子游春》、《鞭打芦花》、《杜十娘》等,岔曲《太虚幻境》、《虞美人》、《缓解罗裙带》等。

张伯扬,生于1923年,天津人,原名张纬。他自幼受其父影响爱好曲艺,十七八岁拜华连仲为师学习单弦,开始业余演唱。20岁拜著名联珠快书艺术家曾振庭先生为师,向其学习了《蜈蚣岭》、《挑滑车》、《草船借箭》等快书曲目。

1945年正式成为专业演员,由于他嗓音条件好,加上勤学苦练,艺术上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为了著名的单弦演员,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济南等地演出,深受南北观众欢迎。解放后,先后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曲艺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天津市实验曲艺团。曾任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副团长、天津市实验曲艺团团长等职务。

他天赋条件好,嗓音挺拔苍劲,脆亮豪放,声腔圆润悠扬、口齿清晰,他的演唱韵味厚,唱腔跌宕激越,行腔婉转流畅。他的表演以声带情,真挚朴实,善于表现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曲目。

他的代表曲目有:《悲歌散楚》、《垓下别姬》、《羊左全交》、《胭脂》及联珠快书《挑滑车》、《白门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