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秦刻石(秦泰山刻石的历史)

古玩鉴赏 106℃ 0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辞,以颂秦德。《琅琊台刻石》是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

《琅琊台刻石》又称“二世诏文”。原秦始皇刻辞在宋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已经不存在了。现遗存的刻石是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原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刻石高1.29米,宽0.67米,厚0.37米。存字13行86字。文字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圆劲,被推为小篆第一代表作。书写者李斯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书迹存留的书法家,其书法被人们视为“小篆极则”。《琅琊台刻石》被清人杨守敬评价为“无上神品”。

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作品鉴赏

明末清初拓“德”字清晰本。此件“德”“之”清晰可见,为清代金石家吴荣光故物,又经广东名家欧家廉、黄文宽递藏,长跋于上,考证源流、审鉴版本极为详尽,是可宝也。文物公司旧藏。为清代金石家吴荣光故物,又经广东名家欧家廉、黄文宽递藏,长跋于上,考证源流、审鉴版本极为详尽,是可宝也。

藏家简介:

1.清广东南海人。嘉庆己未进士,历任编修、擢御史及巡抚天津漕务(河运)。道光年间官到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后因事被降职为福建布政使。工书画,精金石,对碑帖考鉴造诣极深,他集编家藏真迹及拓本刻成《筠清馆法帖》六卷,有著作《帖镜》、《辛丑销夏记》、《石云山人诗稿》等。

3.黄文宽(1910-1989),广东省台山县人,别名黄岩、黄玄、黄言,号萍庐、刚斋、陨石道人、陨道人、瓦存室主人。1932年毕业于广州法学院,长期从事法律工作,并涉猎考古、碑版、文学、史学、诗词、哲学、文字学、书法、篆刻。广东著名书法篆刻家,为岭南一带篆刻宗师。

题额:明拓秦琅琊台刻石。筠清馆旧藏,文宽题署。

作品资料 作者 -- 尺寸 170*67cm

钤印:笔墨烟云(白)、黄文宽印(朱)、文宽心画(白)

鉴藏印:吴荣光印(朱)、吴荣光印(白)、荷屋(朱)、荷屋所得古刻善本(朱)、石云(白)、补读庐金石文字(朱)、文宽鉴定(白)、家廉(白)、欧家廉所校金石文字(白)

说明 明末清初拓“德”字清晰本

琅琊台刻石整体拓片

宋代文勋摹本

琅琊台历史上长期归诸城辖管,解放后划给了胶南县,现属青岛黄岛区。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石刻之一。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嬴政东巡至齐国海边的琅琊台,刻石记功显示新政权统一的力量。秦二世元年东巡时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清乾隆年间,诸城知县宫懋让为防止石碑迸裂,用铁箍将裂石束住,后铁箍锈折,二世碑遂迸散无踪。直到1922年,诸城县教育局督学王培祜受命两次到琅琊台寻找,终将残石找回,琅琊碑保存84字,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即雄浑又秀丽,为秦宰相、著名书法家李斯所作,是杰出的小篆代表作。先藏于诸城教育局,解放后珍藏于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