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红釉和郎红釉区别(郎红釉和霁红哪个高档)

古玩收藏 282℃ 0

“霁红”,在宣德时也称“宝石红”;其后,才有人称为“祭红”和“积红”。它们数量稀少,因烧成难度极大,从明代宣德以后一度衰退,工艺师望而生畏,直至康熙期间才恢复,但呈色多为黑红。雍正时亦釉色浓淡不匀,多有缺陷,也有烧成褐红、粉红,以至苹果青等色层。至乾隆初期,还偶有精品。

霁红釉直颈瓶 (一件)

霁红被誉为千窑一宝,其主要特点是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热稳定性较好,尤其是其釉色鲜红却不刺目,宛若凝固的鸡血一般,有一种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的高雅之感,非常漂亮。《历代名瓷图谱》中云:“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

霁红釉暗刻海水龙纹梅瓶 (一件)

景德镇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明宣德年间某天,皇帝着红袍偶从一件白瓷器旁走过,发现白瓷被映成了红色,独具魅力。于是,令景德镇御窑厂马上烧造。可窑工们几经试验,都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红色祭器。眼看时限将到,再烧不出来就要大祸临头。

此时,一位老窑工女儿得到仙人托梦,要她投入窑火中以血染瓷。于是,她趁人不备投身窑中,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腾空而起,满窑瓷器皆成红色。为了纪念这位烈女,人们就把这种红色瓷器叫做“祭红”(霁红)。这种被蒙上神秘色彩的祭红瓷,红而不艳,静穆凝重,深受历代帝王喜爱。

霁红釉摇铃尊

祭红亦即霁红,因用于祭祀,故名。祭红一度与祭蓝齐名,烧成后的釉面呈失透状,釉、色深沉安定,口沿下不露白,釉不垂足,汁水均匀凝厚。以明初永乐、宣德的鲜红、宝石红最著。祭红釉的烧造至明代嘉靖朝便失传,万历时以低温铁红替代,至清康熙朝,高温铜红釉才恢复生产,时谓“霁红”,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

霁红釉香炉

霁红釉和郎红釉的差别在于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夺目;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釉子浓郁呈失透状;

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足”,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所以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

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现象,由于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祭红的另一特征是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而郎红器要么没有“灯草边”,要么系“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

霁红釉描金题诗花卉纹胆瓶

而郎红,即郎窑红完全按照明朝永乐、宣德的红釉来制作的,追求红宝石般艳丽温润格调。于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务时所烧。郎窑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摄氏度以上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

郎红釉笔筒 连水洗

民国时期也多有烧制,建国后,最为著名的是建国瓷厂的颜色釉名扬海外,蜚声世界。那个时候,建国有国家的扶持,敢烧柴窑,而今天恐怕这种成本是行业所难以承受的。

郎红釉盘

于是这个时候,最大的分水岭出现了,烧制的窑由柴窑过渡到了气窑,了了亭曾经在2005年的时候采访过颜色釉行业的一些泰斗,得到了确定的回答,郎红的料性在气窑和柴窑转变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的变化,而气窑和柴窑的确实对颜色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郎红

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显得活泼、灵动、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泽越浓重,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非常美妙。这艳丽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绝品,是郎窑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暗红色或黑褐色,且会出现一环呈羽翅状的黑色纹理又非常奇特。

郎红碗

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 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 2毫米左右。

郎红葫芦瓶

用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既细小又稀疏。清代祭红的釉泡相对较大、较稠密,而永宣祭红釉的气泡分布,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却个子大,大得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郎红的釉层内开有大小纹片,祭红无纹。

霁红釉荸荠瓶

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纹现象偶尔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桔釉现象,对比之下可见,明代的桔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纹则较乾隆朝大。

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

康熙的官窑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带上款识,但郎红器均无款;而祭红器通常署有官款。

霁红釉玉壶春瓶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缽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