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汉铁路历史(川汉铁路)

古玩收藏 90℃ 0

宜昌市夷陵区川汉铁路遗址文化公园已经建成对公众开放了。“川汉铁路”遗址是宜昌独有、全国罕见的铁路工程遗址,它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历史变革,见证了宜昌乃至三峡地区的开发开放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遗产意义。

假如有机会到宜昌夷陵区小峰乡,还能看到百年前的“川汉铁路”遗迹,废弃的桥墩静静地散落在溪流中,古老的“黄家场车站”矗立于此,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忙碌而不平凡的历史。川汉铁路,一个在宜昌未实现的梦想。百年之后,随着宜万铁路的开通运营,鄂西南地区铁路“川汉铁路”梦想终于实现了。

百年前的“川汉铁路”成为历史的记忆。在古代,通往四川的道路极其艰难。唐代诗人李白曾这样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以来,四川人就一直想开辟出川之路。据史料记载,19世纪末,四川有识之士开始谋划“川汉铁路”,计划线路东起湖北汉口,经宜昌、重庆,最终到达四川成都,全长4000里。根据当时京汉和粤汉铁路的名称,这条铁路被称为“川汉铁路”,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川汉铁路”遗址公园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面积约3000平方米,以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川汉铁路”桥墩遗址为基础新建而成,是集铁路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主题文化公园。公园里建有1:1比例火车头、桥墩遗址保护性装置、东侧广场及文创小馆等,旨在提醒游客铭记历史,彰显“川汉铁路”遗址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在这里你还能遇到一座“车站”名叫张家口。它跟京张铁路上的张家口站同名,而它之所以叫张家口站,是因为车站坐落在张家口村。西洋式的风格,成排的拱门、敦厚的墙体……两座张家口站不仅同名,而且外观也很相似,建成时间也差不多,都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都出自同一人之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川汉铁路”是晚清政府兴建的连接湖北、四川两省、贯通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动脉工程,由詹天佑主持修建。1909年10月,京张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后,“川汉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便来到了湖北宜昌。同年12月,“川汉铁路”开工典礼在宜昌铁路坝举行,“川汉铁路”宜昌府至夔州府段率先开工。到1911年10月,“川汉铁路”宜昌车站至小溪塔车站区间已经能行驶火车,轨道铺设至上风垭山峒,黄家场、张家口车站全部竣工。辛亥革命后,1912年,“川汉铁路”继续建设,但这次动工修建的是汉口—长江埠—杨家浲段,“川汉铁路”宜昌段的建设并未恢复。自此,张家口车站守在深山之中,一生都没有等来火车。1936年,“川汉铁路”成渝段开始建设,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的建成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四川人民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川汉铁路的梦想,对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川汉铁路”建筑之初,清政府先期调集2000多名铁路建设者汇集于宜昌城郊的东山西侧。随着川汉铁路的建设,数万名来自北方的修路工人及其家属涌入宜昌。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入驻,从东门到铁路坝的公路沿线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道,这就是现在的西陵一路。据《清末民初宜昌面面观》里记载:这里当时有饭店、澡堂、杂货店,还有铁、木、竹等手工艺门店聚集,生意非常兴隆。

“川汉铁路”停止修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武昌首义爆发,当捷报传至宜昌时,在宜昌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揭竿而起,一举反清成功。《辛亥武昌首义史编》记载:“首先响应者,厥惟宜昌”。究其深层原因,说来与宜昌汇集大量修路工人有关。“川汉铁路”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加上西方列强的乘机掠夺,这个项目最终宣告破产,宜昌的铁路坝于是变为废墟。民国2年,交通部派员接下了川汉铁路的摊子。从此,“川汉铁路”驻宜公司宣布解散,所有的工程物资全部转移到粤汉铁路上使用,历经5年修建的宜昌铁路就这样宣告结束。时隔百年之后,经过再次考察,一条进入四川的铁路——宜昌至万州的“宜万铁路”,于2010年12月正式通车,这意味着从宜昌到四川的铁路梦想,在沉寂了百年后终于变成现实。

“川汉铁路”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夷陵区、西陵区、兴山县、秭归县等地,包含涵洞、隧道、桥墩、车站、桥梁、路基和挡土墙等共20多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处有形的工业技术遗址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郑万等多条高铁的相继开通,到“川汉铁路”博物馆来旅游的旅客一定会越来越多,必然会打开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湖北 周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