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古道与涪陵荔枝园(庙垭荔枝古道古桥)

古玩收藏 122℃ 0

涪陵区是重庆市辖区之一,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

涪陵二字取自“涪水之滨,巴王之陵”。春秋战国时间曾为巴国国都。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置枳县。

1997年3月14日,原四川省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并入新成立的重庆直辖市。1997年12月20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

2019年末,涪陵城区建成区达72.01平方千米,城镇人口达到81.65万人,是乌江流域最大的城市。

涪陵荔枝园,古时又名妃子园。其具体位置,据王象之《与地纪胜·夔州路·涪州》记载,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杨玉环,出生巴蜀,喜食荔枝。《新唐书·贵妃传》里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生”即鲜活之意。

再建荔枝园选址位于现在涪陵城区西南6公里的大梁山,据有关报道,该园规划占地1.03万亩,荔枝园建筑以仿唐代为主,有可登高远眺的荔枝楼;有供游人观赏、凭吊的荔枝亭、荔枝碑林、贵妃祠等。几年前荔枝园景区栽种了荔枝幼树近400株,幼苗3万余株,后来还引种了一些优良荔枝品种。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著名诗句,鲜为人知的是,诗中的荔枝产自涪陵荔枝园。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荔枝叹》中就有“永元荔州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之说。

福建岭南、四川泸州、宜宾等地都盛产荔枝,但荔枝产地距京城长安最近的是涪陵。唐代涪陵所产荔枝名“玉贞子”,果大、肉厚、色艳、味美。唐玄宗为取悦生于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的宠妃杨玉环喜食新鲜荔枝,颁旨自涪州设专驿直通长安,修建一条从涪陵直通陕西长安运送荔枝的驿道,后世称为“荔枝道”。据有关史书记载:荔枝道起自涪陵城西荔枝园,北渡长江,经垫江、梁平、开江、达州,从陕西西乡快马入秦岭子午谷,至长安不过三日。并采涪州西荔枝名园“妃子园”所产荔枝名品“玉真子”,连枝带叶密封于新砍下的竹筒中,装笼上马,快马进呈,经七天七夜抵西安,到达华清宫时荔枝色似新采,味香如初。

蔡襄在《荔枝谱》中有“贵妃嗜涪陵鲜荔枝,岁命驿致”的记载。每年盛夏时节,涪陵荔枝园内流香溢蜜,红艳艳的荔枝挂满枝头。新熟的荔枝被连枝带叶采下,装入竹筒密封,用专送紧急公文的快马运往长安。涪陵荔枝“一枝独秀”,成为朝廷贡品,使涪陵荔枝园名盛一时,但也给涪陵的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不管天旱地涝、病虫灾害,奉天命种植的荔枝,不容有半点闪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随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涪陵荔枝园逐渐冷落、荒芜。到宋代,据南宋《与地纪胜》记载,那时荔枝园仍有荔枝树百余株,“颗肥肉厚,唐贵妃所喜”。到明代时,只剩下一株唐代荔枝树。至清初,涪陵已无荔枝,但荔枝园犹存。清朝咸丰年间,涪陵知州姚兰坡曾在荔枝园建亭,种植荔枝树,不久因故被毁。此后,荔枝园旧址被岁月风雨冲刷,零落得无处寻觅踪迹,空留下一个让人叹息的地名——荔枝园。旧时涪陵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随之徒有虚名。

上世纪60年代,涪陵有关部门规划重建荔枝园,从1962年至1980年间,三次从四川合江地区引进3万余株荔枝苗,但因气候差异和管理技术等原因,仅成活了300余株。为挖掘唐代荔枝园历史文化,本世纪初,涪陵曾邀请全国荔枝专家实地考察,规划涪陵荔枝园旅游景区,建成后可改写三峡库区和重庆市范围内,尚无成片荔枝林成活的历史。

荔枝曾经让涪陵辉煌过。天地悠悠、岁月悠悠、江山悠悠,愿涪陵荔枝园旅游景区,能再现满园荔树如海、枝上红果似霞的胜景。那时或可改写苏东坡老先生的著名诗句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涪陵人”了。

涪陵美食

榨菜: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可算得佼佼者。它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鲜、香、嫩、脆的特殊风味,以及营养丰富、方便可口和耐储存耐烹调等许多优点,佐餐、侑茶调味等多种用途而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因涪陵区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故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

涪陵豆花:涪陵豆花是每个到涪陵的游人不可错过的美食。

名胜景点主要有白鹤梁、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816核军工洞等。

交通:重庆开车110公里高速直达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