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距笔与普通毛笔的区别(鸡距笔介绍)

古玩收藏 267℃ 0

曾经介绍过现代毛笔的种类和笔性特点,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古代使用的毛笔,尤其是晋唐时期的毛笔,以及宋代以后传承至今的毛笔。

鸡距笔与普通毛笔的区别(鸡距笔介绍)

01

毛笔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书写工具,远在商周之前就已存在并使用,在文房四宝中笔的产生时间要早于纸、砚,可能和墨同时出现。生活器具在长年累月的使用中得到不断的改进,那么毛笔也是如此。在中国历朝历代里毛笔也是不断改进从而更加方便书写的需要。

毛笔演变历史

对每位从事书法学习的人来说,魏晋时期的书写方式是最值得称道的,魏晋书家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书家顶礼学习的对象。在汉代之后的晋代,当时的主要使用一种叫缠纸法的方法来制笔。这种制笔方法主要是用麻纸缠住笔毫根部以固定笔根,不仅可以塑形而且遇水不涨。

这种制笔法从魏晋六朝开始一直到唐代都是那时候主流的执笔技巧,可能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询、褚遂良、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怀素等人使用的都是靠这种缠纸法制作的毛笔书写出一件件动人心魄的作品的。以运用缠纸法为方式制作的晋唐毛笔有一个共通的主要特点就是笔锋粗短且硬劲,在当时的各种形式的毛笔里有一种叫鸡距笔的毛笔成为主流,并逐渐成为晋唐时期人们书写的常用毛笔。

《妖猫传》 剧照

虽然以鸡距为名,但鸡距笔和鸡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了解鸡距笔的制作方法和特点开始说起。曾任中国美术学院第五和第八任院长的国画家潘天寿先生曾经考证过鸡距笔,他在所著的《毛笔的常识》一书中指出鸡距笔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笔柱,二是笔被,三是笔心。首先笔心要挑选软而健的毫毛,也就是既要软又要有弹性。其次将适合制作笔心特性的毛撮合在一起后,在笔心的外面再裹一层毛将它围合起来起支撑作用,这就是笔柱。第三,像盖被子一样裹上一层薄薄的上毫,以覆盖住笔柱和最内部的笔心,以使笔毫圆齐,顾名思义就是笔被。最后在这三个层次的毫毛组合之后还要具备笔腹,而且笔腹还要圆润饱满方可。也就是说这种笔要具备笔心、笔柱、笔被、笔腹这四个方面。使用这种方法制造的毛笔不仅硬拔劲挺、笔锋粗短,而且外形有点像鸡爪后部突出的那个骨点,这才得到了“鸡距笔”的称呼。

02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在他写的《山谷集》卷二十九《跋东坡论笔》中,曾经记录了有关苏轼择笔的资料。“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以为诸葛之下者犹胜它处工者,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以谓笔论穷于此。”

安徽宣城不仅盛产宣纸,曾经也盛产毛笔,因产地而得名为宣笔。宣笔曾经极为辉煌,晋唐以来就成为中国最大的毛笔制造基地,但进入宋代以后宣笔的制作逐渐衰弱,在北宋时期只剩诸葛氏一家还在坚持缠纸法这种古法来制作毛笔,也就是鸡距笔。苏轼最为喜爱使用鸡距笔写字,他认为诸葛家制作的鸡距笔书写时宛转可意的手感远远超过其它种类的毛笔。

由北宋入南宋的词人叶梦得在他写的书《避暑录话》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笔盖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佑前有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云一支可敌它笔数支。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这段记载记录了当时由诸葛笔到鸡距笔的时代更替,在北宋熙宁年间,无心散卓笔开始替代诸葛笔成为书写的主流。

无心散卓笔又是什么笔呢?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它的名称上猜测出它的意思来。“无心”指的是取消了原来鸡距笔里的笔心部分,“散卓”里的“卓”表示站立,立起来的意思,“散”就是解散,合起来就是解散了鸡距笔里覆盖固定笔心的笔柱部分。看到这里大家能发现无心散卓笔就是将之前的鸡距笔里的笔心和笔柱两个部分省去了,失去笔心和笔柱的笔也就没有了原本的硬劲之力,转而替代的笔毫就相对比较松软了,和今天剩下被毫和笔腹的毛笔很相似,其实现在的毛笔就是从无心散卓笔发展起来的。

时代在变化,毛笔的形制也随之不断改变,晋唐毛笔和宋元之后的毛笔可谓截然不同,因毛笔的改变反映在书写上的方式也会改变,这或许也是晋唐书风和宋元以后书风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文章:铭哥归来 编辑:猫若愚 以下为本文参与书目:

《山谷笔法论》王中焰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解密书法档案-问道王羲之》于钟华著,中华书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