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沁色鉴别(假沁色与真沁色)

古玩收藏 112℃ 0

古玉的沁色,历来是古玉鉴定中的重要依据,高古玉沁色种类繁多,有红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等。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

古玉沁色鉴别(假沁色与真沁色)

沁,让古玉变得千姿百态,她赋予古玉新的生命,让爱玉者如醉如痴。它让历史变得更神秘也更清晰。

古玉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经验是一种感知,真与假的认知,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就是这种发现令人惊讶和愉悦。但是反之,对于一块具有相近色彩的人工染色的仿古玉,在审美上就不会令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叹与愉悦,反而让人生厌,鉴定出土古玉沁色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盘变,真沁古玉都是可以进行盘变的,时间证明一切。

在探讨沁色真伪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叫沁色?沁色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沁色,顾名思义指玉受外界物质元素的侵入给人肉眼上的一种色泽感官,为什么有颜色?因为物质是由分子元素组成的,而每种元素有着自己特定的颜色,当这个分子元素聚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会被肉眼识别,于是肉眼就感光出了这个元素的颜色。

沁色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沁色的产生属于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上叫分子扩散,分子扩散的定义是这样的:“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扩散与温度有关,是质量传递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在浓度差或其他推动力的作用下,由于?分子、原子等的热运动所引起的物质在空间的迁移现象。”,从物理定义可以了解到,由于物质之间的长期接触,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下由一种物质的元素进入到另一种物质分子间隙中,当大量侵入元素数量达到被肉眼感光出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入侵元素的颜色。由于玉石密度比较高、比较坚硬,尤其是和田玉。

关于出土古玉受沁的时间问题,之前进行过一定的统计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般都要大几百年才会产生肉眼感官观察得到的受沁现象,所以一般情况下唐宋及以后入土的古玉很难受沁,也极少唐以后的出土玉器能从感官上看到受沁现象,这是因为玉质与土壤中的各种元素或者和埋葬环境周围的接触物接触的时间达不到那么久,从而难以导致大量物质元素入侵玉质分子间隙聚集,不像汉代及以前的入土玉器是大部分都有沁色,也有极少数因为埋葬环境或者玉质过于致密才难以受沁。

再来聊一聊真沁和伪沁的区别,由于物质之间长期大几百年的接触,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了一种物质元素进入另一种物质分子间间隙的现象,由此看出,形成的沁色也是在物质与物质的接触面而且是无固定规则的,也就是真沁特征具有深浅之分和层次感。这里的层次感就是聚集感,既然谈到聚集,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真沁一定是像娃哈哈果冻里的水果果肉一样,在果冻里面有东西在里面,是长在里面的有根,而不是一眼望去全透明,那种一眼望去全透明的沁色基本都是伪沁,除非少数玉器只是表面很浅的一层入沁,这种其实仔细观察也和那些全透明的伪沁有本质区别的。

同时入沁是一种元素进入另一种物质分子间间隙这一点可以看出,玉质酥松或者有裂的部位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受沁。

如下都是仿古玉伪沁的常用方式和形态,不难看出,只要你了解真伪沁表现形态的区别后,借助强光手电筒或者阳光下透光观察玉内部,真伪沁立马体现。

像这种所谓的黄色根本不是沁 都是染色

这类黑色的也是伪沁,强光手电一打,假沁部位全透

典型的染色伪沁后用氢氟酸做旧,外表一层假灰皮

典型的染色伪沁后用氢氟酸做旧,外表一层假灰皮

典型的染色做旧,灯光一打,假沁处全透

墨绿色假沁处强光一打,全透,部分白色是玉料自带的石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