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的草书书法写法(岁的草书写法)

古玩收藏 72℃ 0
代序 爱花诗 我爱百花献此身, 心如花发花入神。 醉爱神州花益好, 爱花自能笔生春。 草源

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疑的草书书法写法(岁的草书写法)

草书有成,必师造化。伯英、颠、素,不仅得造化之姿,且悟造化之理,故能出于造化而又能与造化争美也。

韩愈谓张旭:“有得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同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心境迥异,草自有别,宜焉。

刘熙载谓:“张长史悲喜双用,怀素悲喜双遣。”用遣各见其心,其哲思固不同也。但不可将颠草视为儒家书法,素草视为释家书法。书可达道,而道不等于书。道一而书可众彩纷呈。道限一綵,不成其道。验之于儒、道、释,莫不皆然。

包世臣云:“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书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此乃言二王父子书法主要源泉,非全面论其所师之出处。盖右军圆转处自亦承袭篆势,大令转折处自亦取法汉分也。

学书有得者,在能温故知新,日新又新,尊重传统又超越传统,肯定自我又否定自我也。

草书之妙,可思议又不可思议。寻本求源,固可思议。天机自发,又不可思议。虽作者亦难知其所以然也。

草体

章草起于秦末。赵壹《非草书》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繁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草由易而速至难而迟,致用转而成艺矣。

今草创于汉代,至晋大行于世。究其原因,之一,章草已为今草开路,汉简中草书之活泼者已露新意;其二,晋世重三玄、尚风度,故其书如雅人盛士,韵味无穷;其三,书法世家“乃至父子争胜,兄弟竟爽”;其四,尺牍盛兴,互相陶然;其五,纸张广泛采用,更便于草之纵荡。

狂草之兴,亦时代使然。首先,汉晋已萌芽之大草,遇盛唐之壮气和狂歌狂舞之艺术氛围,飞腾奔驰,如虎添翼;其次,当时书论极富变革精神,书法求新,于草尤甚;再次,书法同道诗友之间互相影响;最后,由孔子论狂狷,司马论圣贤发愤,至韩愈论不平则鸣,狂草之理论基础日臻深厚。

草书之分为大小、狂与非狂,不可拘泥于字面含义。怀瓘《书断》云:“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二谓也,亦犹篆,周宣王时作,后有秦篆,分别而有大小之名。魏晋之间,一概呼为草,唯知音者乃能辨焉。”

章草尚古雅,小草尚清峻,狂草尚雄浑。

小草以中和为则,狂草以非中和为则。但于违和、齐与补齐之理则一。无论其姿致如何,皆天人之合也。

草说

古之草说,精焉者必与大道相连。探哲人之高论,究草圣之奥理,可谓草说之精粹。

《非草书》,历代皆曰赵壹非草,未见异议。细审赵文,其所非者并不是草书,而是因小忽大,专务草书技法而不弘道兴世也。文章标题是否为赵自定,余深疑焉。

崔瑗《草书势》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规,圆不中矩。”草书法方圆,而又离方遁圆,超越自然而又契于自然。

索靖《草书势》云:“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析八体,靡形不判。去繁存微,大象未乱。上理开元,下周谨案。”盖亦认为草书入于大象通于大道也。

虔礼《书谱》虽非专论草书,但可用于草书之处甚多。体会精深,字字珠玑。尤其可贵者在融合古之哲思与笔墨经验于一体,虚实兼备,文墨兼优。

怀瓘书论谓草书法象“制同造化,庶乎《周易》之体”,又谓草书“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孙张胥尊儒道两家之说。虔礼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怀瓘则以道家思想为主旨。怀瓘谈玄说微之精要处,虔礼未能到。

皎然《张伯高草书歌》云:“阳舒阴惨如有道。”此句殆可涵盖儒道两家思想,其斯为我国草书之两大源头也欤!

太极图,儒道门徒互争其发明权,而其理出于《易》,盖无疑焉。《易》之变易思想实为草书艺术最古之理论渊源。后世言草系统而深邃者,莫如熙载之《艺概》。是书大源在《易》,根极在道,深得从诗观书、从书观诗之妙,故涉及诗文部分,不妨作为书论读之。其有益于书,不下于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

《剑溪说诗又编》云:“裴 舞剑,其术不传,张旭草书如神,今又仿佛遇之,何酷似青莲诗也,笔力颓放,各肖其为人。”诗书画歌舞,理相通也。故学习书法,必须同时向姊妹艺术摄神取气。

草规

草规,草书技法也。欲求精熟,诚非易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论张长史书》云:“千变万状,虽左驰右骛,而不离乎绳矩之内。”“昔之圣人纵心而不逾规矩,妄行而蹈乎大方,亦犹是也。”圣人得道之境界,亦犹草书创作之理相境界。

草书用锋,正偏兼使,大家笔迹仍在,析之足破偏见。

草书行笔速度,自张子以来,争论迭起。钱钟书提出“心舒手急”,以之释“匆匆不暇草书”,似可了此积案。然手之急速亦因人而异耳。

草书用墨浓淡枯润,应如花乱飞,随其形势而不加安排。花色绚素,出于自然。有意装点,多半弄巧成拙。

《书概》云:“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愚谓:他书之言论,草书亦要无所不晓。又云:“不善言草【者】法意相害,善言草者法意相成。”此论诚是,惟不独草书然也。

虔礼云:“真以点画为形制,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制。”盖真之点画,规范严谨,借使转以别个性;草之点画,个性强烈,借使转以别形质。惟此一区别仅有相对意义。包世臣云:“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处)【发】形质之内。”

草书简淡,为难得之境。要使草书平淡高雅,当先求之胸次,如陶潜之“人淡如菊”,羲之之“清风(入)【出】袖,明月入怀”。

狂草必以雄强恣雎为基调,情纵神飞,动人魂魄。非力大气盛者难至此一境界。

草诀

康有为云:“张长史告裴僘曰:倍加工学,临学书法,当自悟尔。可见昔人亦无奇特秘诀也。

山谷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冯班云:“古人 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功夫细也。此是要诀。”所谓诀,不外“功”字而已。

包世臣云:“余自得版本阁帖,笃嗜大令草书,乃悟吴郡不真而点画狼藉”一语,为无上秘诀,盖草书点画笔笔有意态,“无一粟米倒塌处。诗文不必句句求丽,草书则须笔笔求工。”

崔瑗《草书势》曰:“机微要妙,临时从宜,”草之佳者往往不待思虑而工,于此可见潜意识在草书创作【中】之巨大作用,但将草书归之于非理性可乎?巧使合宜,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观剑舞,望夏云,闻鼓吹,听江声,见担负正道,开悟纸途,何止于斯;大家所悟,何止一端。一观而悟,尚须再观再悟。

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著名民法学家,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早年求学于武昌艺专学习书法、绘画,后专攻书法,是我国当代草书大家、改革开放时期著名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他精研文史,擅长真草隶和艺术理论,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书论》、《草论》,是"引碑入草"的理论首创者和实践开创者。有当代草书"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誉,与林散之并称"当代草圣"。

延伸阅读:《读李志敏先生的一封来信》

早晨,想念老师,找出一封老师的来信,在晨光下展开。信也先生病中所书,书风早已成熟,看字,我竟然如在昨日。一种内心的震撼,一种书法与情感的交织。

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二十年了,然而他的字在眼前依然生机勃勃。我二十年来也没有停歇,悟道与努力,好像我的老师李志敏,熊秉明,汪子豆先生每天在看着我一样。这是艺术的精神常在。它无形但永恒。

看先生的字有时我会无话可说,一定要说的话,那么先生字已跨越宋明诸家,引汉魏摩崖石刻入草,然也融化成自己的风格,在唐张旭、怀素、五代杨风子,及宋人苏东坡、黄庭坚等诸家的精神里,在诗歌、绘画的意境及大自然无限秀美的风光里,参悟出自己的李氏狂草风格,其实我要说先生的小草手札同样也是精彩绝伦在。

看先生的书有时我无话可说,太精彩的作品在眼前我看了会“发背沾衣”(司马迁语),能这样感动我的作品会惭愧自己还不努力。这样的感受在晨光里。

2014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