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书法(书法古拙是什么意思)

古玩收藏 139℃ 0

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都喜爱它的古拙,古拙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意、本真。书法作品是否古拙,也是书法审美和评判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有的人字看似很漂亮,但是不耐人寻味,留不住观者的眼,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中缺乏对古拙的表达。

古拙书法(书法古拙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古代许多书家们谈论过它。作为书法家来说,总想把自己的作品写得更为古拙一些,让作品给人们带来不凡之感受。

古拙,并不是指作品时代久远,它主要是指一定的笔法、章法所散发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自然的状态,一种质朴的、拙朴的感觉。唐代张彦远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做事情也好,写字也好,要朝着自然的方面去努力,如果把事情或写字越做越精致,那就缺少了高古的意味。书法是有生命的,不是一种机械的、僵硬的表现。

书法的古拙虽不以时代来判定,但总体看,两汉时期的一些作品大都是有高古之意的,这些时期的作品一方面是本身的高古,再加上时间和风雨的“洗礼”,更显得苍茫雄浑。魏晋时期的一些作品,如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 也很古拙。明代学者王世臣认为:"书法至魏晋极矣,纵复礁、赝者、临摹者,三四刻石,犹足压倒余子。"他说只要学了魏晋书法,即便是赝品或是摹仿刻石遗迹,都可以傲视后来者。魏晋以后的作品这方面略感欠缺。

书法的古拙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书法是由点、线、面等等形式要素所构成的形态。书法的古拙主要通过笔法(点画)、字法(结构)、章法这三个层面来体现。

从笔法上来讲,拙味书法以中锋为主。中锋多藏,侧锋多露。藏锋起笔有利于中锋行笔。而侧锋写出来的笔画,其起笔和收笔往往露锋,表现出妍美的效果。丰坊说"篆则一毫不可侧"。篆书以前的古文字大多都是用中锋书写的,甲骨文的书写也是如此。所以,“古拙”是离不开中锋用笔的。侧锋和露锋容易取妍,而难以得拙。

黄庭坚说,颜真卿和杨凝式的书法以中锋和藏锋见长,而意趣古拙,苏轼的书法则常以“卧笔取妍”。“卧笔”也就是侧锋,所以黄庭坚说苏轼书法在古拙“老大精神”上逊色于颜、杨。

从结构上来说,拙味往往具有疏朗的特点。王世贞说:“祝京兆《劝农图记》《赤壁赋》《著思录序》,或似率而密,或似拙而巧,信乎书家上乘也。”

古拙既可以肥,又可以瘦的。既可以方,也可以圆的。隶书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要多以方劲古拙为尚。但《唐人临右军东方像赞》又有“隐劲于圆,藏巧于拙”之评,祝允明《自书诗词卷》又有“尚存古拙,笔法圆劲”之誉。也就是说,拙者又可以圆。

在章法上,古拙的书法比较随性自然,空间分布不太均匀。洪适称《郎中马江碑》“字体古拙,而行间疏密不等”,说的就是拙味书法在章法上的疏密不均的特点。

书法要追求古拙,一是要从两汉及魏晋时期的作品入眼、入手。不能看哪个字形好看就去学哪个,字形只是书法中的一个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初学可以“二王”为范本,其字形优美,又时代久远,极具古意,在法则之内游刃有余,又不故意改变这些法则,从容自然,像是从胸中流露而出一样。打好这个基础就可以上溯两汉时期的书法作品。开始可能觉得这些书法字形很“丑”,深入进去,便会发现“丑”的字形里面却包含着非常质朴的笔法的自然平淡的艺术性气象,评多高古的东西都深藏其中。

二是要学好两汉和魏晋笔法。这两个时代的笔法同唐朝及以后的笔法实有明显的区别,是一个独立的笔法体系,这些点画中很古拙,暗藏着非常有用的古意,这是学习书法的核心,掌握好了,就能很好地理解书法的高古之意,才能深入变化。当然对墨法、章法也要同时学习理解与应用。

三要从古代规矩法度学起。魏晋书法最根本的是它的字形,然而决定这些字形的却是点画,学者应当从这些基础学习。点画要写出骨力,才能体现魏晋风骨。正如王世臣所说:"学钟、张书极不易,不得柔中之骨,不究拙中之趣,则钟降而笨矣。"同时现在书写中的表现古雅之美。

四要提高审美水平。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一个人不同阶段时于美所持的标准都有差异,有时这个差异还很大。书法的审美也是如此。黄庭坚《论书》中说:“凡书要拙多于巧。”反对一味求巧。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也就是说,工然后拙即是古意也。初学书法多喜巧厌拙,或以精致鲜华为能事,常卖弄技巧无端造作,为了某种效果而做设计,此都不免堕于小家气耳。古拙是真实的自然流露。技法有自然之趣,少人为痕迹,真率、质朴,这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关于人的生命本质的最为宝贵的东西。

赵之谦曾说:“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

刘熙载说:“名家贵精,大家贵真。”“大家”以“真”为贵,追求的是“真率”,白石老人所谓“天趣”者。肓目去“追潮流”、“赶时尚”。东倒西歪或涂涂抹抹,其作品貌似拙,实为讨巧,不是发自心底的真性情。

“不工者,工之极也”、“复归于朴”的境界,发自内心的,不为技法和形式所左右,是修于内而发于外的真情和本真,情不真,意便不切,就会使“巧”。

“拙”是随书法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却是人对生命本质的回归。这是“古拙”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