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人南面之术(在君无事)

古玩鉴赏 140℃ 0

——老子:残存在中国读书人心底的帝王之梦(二十一)

(六)上善若水:治国理政的小技巧

老子从具体政务的处理和个人的修养两个角度同时切入,教导统治者如何依“道”而行,成为圣人,成就自己的大私。

在老子的眼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最应该效仿的对象是水。水是最接近于抽象的“道”的物。为人之道、治国之道,都应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他一口气道出了居、心、与、言、政、事、动等七个方面的“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作为统治者,既要关注环境因素,又要关注个人因素;既有注重个人修养,也要因势利导,用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展开行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但治理国家,不是想治理就可以治理的。这点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从古至今,有多少想治理国家、并自认为有满腹韬略的人,只能郁郁而终。天下也不是用强力可以取得的,在动荡的年代,有多少拥兵百万的枭雄认为天下是自己的囊中之物,而结局让人大跌眼镜。用强力去治理天下,穷兵黩武,一定会失败的;用强力去把持天下,也一定会失去天下。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神器,不可亵玩。用今天的话语解读,关键要看老百姓是否答应。要想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一切得看时机,应顺势而为,所采取的措施不能走极端,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一切顺应其自然规律而行。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去甚、去奢、去泰”,是统治者在做决策并付诸实施时应秉持的基本态度。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在具体措施上,应坚决舍弃三个方面: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老子用绝、弃来表示自己的态度,并直陈其好处: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老子还明确指出,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才能让统治者免于忧患。这与老子见孔子时所说的主旨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对老子这段话的理解,从古至今都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是对统治者自己的要求;一种认为是对被统治者的要求。前者是对统治者自我修养的规制,或者则是愚民思想的依据。其实,将两种理解合二为一,将最高统治者从中去掉,转换成为掌握着国家权力的统治阶层——士人,或许才是其本意:国家的士人与老百姓只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最高统治者才能够高枕无忧。

尽管对治理国家,老子说这事情是稀松平常,但对于最高统治者和统治阶层来说,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有时会陷于越理越乱的困境之中。老子循循善诱,告诫统治者们,时机最重要。对同一件事情,不同时点介入,所花费的成本完全不一样。错过了时机,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结果需要重写。面对一团乱麻的事务,需要从个别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最关键的还有一点:慎终如始。贵在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成效。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老子非常体谅当政者的处境:面对危机,特别是面对政权死生存亡的危机,当事者必然会压力山大。老子则语重心长地劝导: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就是天大的事情,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轻许诺言,不要轻视任何一件小事,应用辩证的思维,直面困难与问题,最终,一定会见到光明。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对于统治者来说,应该说大部分人都懂得这些道理。然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能够给自己从容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的窗口实在太小。“其未兆易谋”,如何谋,这是个问题。老子窥探出政治领域的奥秘,你可以说老子的方式就是最大的阴谋: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当我们翻看历史典籍,就会发现:许多亡国之君,所采取的措施大致也是如此,却输得很惨。面对咄咄逼人的强劲对手,在自己实力不济之时,你能够做的,也只能如此。老子阴谋的精髓,在后面的二句话:“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若想吃到鱼肉,则必须让它离开池渊;要想制服对手,自己手中必须有隐秘的撒手锏,能够在关键时刻,一招制敌。

面对内部的矛盾与问题,老子的处理的方式,则是要抓住把柄,引而不发。将老子列入阴谋论之列,此也应算一条: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现实之中,的确如此:对于积重难返的怨恨,无论是采取以怨报怨,还是以德报怨,都很难化解。有急功近利的人认为自己化解了,其实是埋下了更大的隐患。现在我们常说,借别人钱的是大爷,被借钱的是孙子。老子的方式则比较独特:我保存借据,但不强迫你还,让你永远记住你欠我的。当然,在现实中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肯定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非常有钱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用这样的方式处理掌握着强权的政府与老百姓的关系,则是非常适宜的。

老子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也是一个精致的效率主义者,对没有必要浪费的能量,尽量不要去浪费。在处理国内事务时如此,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也遵循着同样的道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表现出对战争的深深厌恶,对大国、小国如何处理与其它国家的关系,战争这个选项被排除在外,而是让国家认清时局,找准自己的位置: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也正因为如此,老子描述了自己理想社会的图景: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