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油画怎么画(玻璃板油画)

古玩收藏 94℃ 0

裴小苓和她的作品。 图片由裴小苓提供

廊坊日报讯 “玻璃油画是一门手艺,更是在时光之中,找寻中国传统文化的静谧和谐之美。”裴小苓,1962年生人,文安县史各庄镇北辛庄村人,40余年坚守,笔触间描绘着对历史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从小耳濡目染 尤擅画人物

清朝初期,玻璃油画由西方传入,雍正乾隆时期逐步达到鼎盛,当时,作为外销品或者专门内部订购。在当时,玻璃油画是奢侈品,都要用贵重的木材制作精致考究的外框,挂在墙上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是由于玻璃画很难保存,现存的不多。

裴小苓生于书画世家,从小看着父亲痴迷于绘画艺术,耳濡目染间对国画产生浓厚兴趣,上世纪80年代跟随父亲学习玻璃油画技法。裴小苓尤擅画人物,画风细腻精致,一颦一笑间尽显古风韵味。

裴小苓的代表作品《雍正十二妃》其中一幅,只见画中女子身穿明黄色衣裙,柳眉细黑更衬出皮肤白皙,轻倚床栏抚颜方醒,正应“慵整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裴小苓边细细端详着《雍正十二妃》边娓娓道来,“玻璃表面光滑,要在玻璃上作画需要反手画,也就是在玻璃背面作画,绘画时要完全反画。同时,油漆、颜料等材料要多层上色,上色时间也要严格控制,时间短了容易乱色,时间长了颜料易板结,早一点晚一点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结下不解之缘 坚守40余年

裴小苓的父亲裴景纯是一位国画爱好者,劳动回来就点灯画国画,一日日坚持下来,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画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河北、山东、天津等地创建了多家工艺画厂。一天裴景纯突然接到通知,有几位北京来的专家在大队等着他,其中就有文物专家马更生。马更生带来了几件已经破损的故宫玻璃油画作品,对裴景纯说:“您能修复这种画吗?”迎着马更生期望的目光,裴景纯说:“这是玻璃油画,需要反笔作画,难度很大。”裴景纯的这番答复令马更生非常高兴,就这样,裴家人与玻璃油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在文安县史各庄成立了一家玻璃油画工作室,招收了不少学员,其中包括裴小苓,自幼就跟随父亲学习国画的裴小苓,在学习班没多长时间就展露出过人的绘画天赋。

刚开始学习玻璃油画时,裴小苓经常是凌晨三四点就被父亲叫起来。当时村里常停电,一手拿蜡烛,一手涂色,熬得双眼通红,冻得手脚冰冷,裴小苓也不轻言放弃。她怀揣着要将玻璃油画学好、传承下去的信念,坚持学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40余年。

点滴心血凝聚一幅幅精美画作

创作一幅中型的玻璃油画作品至少需要一个月。一张木桌,一盆绿植、几支极细毛笔,几管颜料,一块擦得一尘不染的玻璃……在裴小苓的世界里,时间似乎是静止的,只有笔触在玻璃上轻轻描摹,一点一画间尽显功力。

在所有的玻璃油画作品中,最能见作者功力的就是人物。涂人物脸色时,要纹丝不动地坐在画桌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沉浸在穿梭时光中,点滴心血凝聚一幅幅精美画作。市场低迷并没有磨灭裴小苓坚定走下去的信念。裴小苓和爱人回归农村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四季,体会玻璃油画带来的艺术享受。

近年来,在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当地文化志愿者的挖掘下,裴小苓和她的玻璃油画走进人们的视野。她的玻璃油画入选廊坊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