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的起源与发展(蹴鞠的历史)

古玩收藏 82℃ 0

球类运动在中国的历史记载,相传有四千年以上,可谓久矣。球的古名叫“鞠”,《荆楚岁时记》转述刘向《别录》云:“寒食蹴鞠,黄帝所造,以练武士,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鞠与球同,古人蹋蹴以为戏也。”寒食之成为节日,既在春秋以后,所谓黄帝造鞠,自然也靠不住,起于战国之说,较近事实,因为《战国策》、《史记》和《汉书》可为佐证。《战国策》:“六博蹋鞠。”《史记.扁鹊传》:“雪后蹴鞠。”《汉书.艺文志》中有《蹴鞠经》,想彼时对于球类运动的技术和规则都已有相当的研究了。

这一种类似足球的中国古代运动,叫做“蹴鞠”。《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民不无六博,蹋鞠。”因为“蹋”字和“蹴”字都是踢的意思,所以“蹋鞠”和“蹴鞠”实为同一个游戏的两种不同的称呼。但因此可证明蹴鞠之戏,虽然不能确定果为黄帝所造,在战国时代(公元前四○三—二二一年),中国已经有这个运动。

由战国而至汉朝,虽然又过了几百年,蹴鞠的名称不但没有统一,相反的,它又增加了另外一个名称:《史记.鹊仓公传》:“处后蹴鞠。”《史记.卫将军骠骑传》:“穿域蹋鞠。”《汉书.枚乘传》:“狗马蹴鞠刻镂。”

鞠在汉朝的构造还非常简单,《扬子法言》云:“挽革为鞠。”《汉书.霍去病传》:“实域蹋鞠。”注:“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可见那时的鞠一定是个很笨重的东西。然而这个缺憾到了汉朝以后,有了非常重要的改进,这里先以《水浒》(据刘复氏藏贯华堂金圣叹批本影印版)的一点记载为证:

第一回:“高球看时,见端王头戴纱唐巾……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球,高球不敢过去冲撞,立在从人背后伺候。也是高球合当发迹。时运到来,那个气球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球身边,那高球见气球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

第五十一回:“只见这殷天锡骑着一匹马,将引闲汉三二十人,手执弹弓,吹筒气球,拈竿乐器,城外游玩了一遭。”

而王明清《挥尘录》卷七中也同样的记着高球蹴球这件事。

“至晚,遣高球赉经,值王在园内蹴鞠,球候报之际,睥睨不言,王呼令对蹴,深惬王意。”

可见第一回中所谓的“蹴气球”,正是《挥尘录》中所谓的“蹴鞠”,而且从第五十一回的记载看来,足可明此说之不虚。因为“弹弓川弩”和“拈竿乐器”都是有关系的两件用具,作者不会把毫无关系的“吹筒气球”放在“弹弓川弩”与“拈竿乐器”之间,假若吹筒和气球真是有关系的,那么我们自然不难想出吹筒正是为球吹气用的,正和现在的足球也得要有一个气筒为它灌气一样。

元时蹴鞠,仍用气球,《太平乐府》卷二曾选一首徐甜斋描写气球的小令《沉醉东风》:“元气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囵,闲田地,着此身,绝世虑萦方寸。圆满也不必烦人,一脚腾空上紫云,强似向红尘乱滚。”

其实,气球之开始,恐怕是在唐朝韦庄诗云:“隔街闻寻气球声”,岂不就是一个力证吗?

至于蹴鞠在古时的规则,现在能考出的,已经很少,但根据《汉书.戚夫人传》:“断夫人手足,使居鞠域中。”颜师古注:“如蹋鞠之域,读窟室也。”可知汉朝的蹴鞠,是在室内举行的。尚秉和《历代风俗事物考》则解释道:“穿地营域,是汉时皆凿地为域,而打球其中,盖以球易他适,追逐为劳,穿地为域,则有限制也。”这是合理的推想。

僖宗是唐朝的皇帝,端王是宋神宗之子,李邦彦是宋朝的宰相,高级社会中的贵族,都嗜此戏,蹴鞠之受欢迎,可想而知。宋朝有个画家叫张择端,有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便是用图画表示的一部北宋社会史,里面有一段画着蹴鞠的情形。

其实,按照刘向《别录》所说:“寒食蹴鞠”,可见清明时节有蹴鞠之戏,正是自古相传的旧俗。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不也说过“荆州百姓都惟谅,寒食与徒郊外蹴鞠。”是一样的说法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唐人的《春郊游骑图》,画着七个人策马郊游,神情怡然。

根据以上所举的史料看来,可见“春郊游骑”正与寒食日郊外蹴鞠的古俗相符,所以画中七人之一,才会在马鞍悬着一个鞠(球)。

可喜的是那幅画上的球,其大小正与今日的足球相似,而且球上有些立体的结晶体的纹样,似乎也与足球用皮缀成后而具有的纹理一样。元时,女子亦好此戏,关汉卿曾以《斗鹌鹑》散曲大事描写一个蹴鞠的女校尉,这在汉唐以来倒是很少见的。(吕雪萱)